总是“拖”到deadline?“不怕,我的拖延症有救了!”
明明毕业论文截止日近在眼前,却迟迟无法动笔,一边焦虑自责,一边又一次次按下推迟键……
在“等会儿”“下次”的反复拖延下,这种被误贴上“懒惰”标签的行为,逐渐演变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。
研三学生凌川(化名)就深陷这样的困境中无法自拔,最终,在朋友的鼓励下,他走进在线德州扑克网 心理科诊室寻求帮助。
临近毕业难动笔
备受困扰寻真相
“我知道再拖下去很可能无法毕业,平时查文献、整理思路,我也没少花时间,甚至常熬夜到很晚。可一旦要落笔,我就怎样都做不到。”凌川在向医生讲述时,语气中透着焦虑与无力感。
仔细询问后发现,其拖延行为并非始于研究生阶段。他回忆说:“我从小就这样,每次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,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匆忙完成。一开始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,结果往往草草收场。”
慢慢地,拖延对凌川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业,更渗透进他的人际交往中。原本约好10点见面,却直到约定时间才匆匆起床,甚至编造“堵车”的借口回复朋友。屡屡败北的凌川,此后面对任务时,内心充满抵触与恐惧,并由此陷入焦虑和自责的恶性循环中。
拖延成瘾并非是“懒”
完美、恐惧是诱因
综合来访者自述及访谈评估,医生判断其拖延行为与完美主义倾向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。一方面,他渴望向导师交出完美“答卷”,导致对本该着手执行的重要任务一拖再拖;另一方面,对失败的恐惧又让他采取消极应对策略,迟迟不愿意动笔。
目前,临床上针对拖延症的干预与治疗,主要根据来访者的严重程度采取对症治疗:如果拖延行为只是单纯的让患者感到不适,但尚未引发严重情绪问题,一般通过心理治疗就可以有效改善其情况;若已经伴随明显的焦虑、坐立不安、过度担忧,甚至出现心慌、手抖、尿频等躯体症状,或是能够预期未来将产生不良后果而持续情绪低落,可能出现抑郁的症状了,则需要联合药物治疗进行整体干预。
为什么会
反复陷入拖延
拖延并非孤立的行为问题,而是由触发事件(面临任务,情境)、引发的不适应自动思维、随之而来的强烈情绪以及最终产生的适应不良行为(拖延)共同构成的一个循环。
想要改善拖延非理性行为,需先了解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。一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:
● 追求完美主义倾向:过度追求完美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原因。这类人对任务的完成质量或自我要求极高,因担心无法达到自己预期设定的目标,而迟迟不愿开始。他们在脑海中反复构思理想方案,却因害怕实际行动无法实现完美,或由此带来负面评价而陷入拖延。
● 恐惧失败心理:许多拖延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,对自身价值也缺乏认同感,因而会导致身体本能地罢工。为了避免失败的可能,他们将抵触情绪转化为拖延行为。
● 回避困难:当面对不感兴趣或认为枯燥、困难的任务时,人们容易产生厌恶情绪,并可能会下意识地用拖延来暂时逃避压力。
如何走出
拖延的循环
1.降低初始预期,接受不完美
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,一次任务并不能永久定义一个人的能力或是价值,允许自己存在一些小瑕疵。这样适当降低预期,不仅可以减少开始行动的心理障碍,更能帮助个体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。
2.制定合理计划,简化拆解目标
将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目标,逐步完成,会降低对任务的畏难情绪。这样每完成一个小目标,都是一次积极正向反馈,能增强个体成就感和自信心。
3.管理情绪,放松身心
拖延常与焦虑情绪共存。大多数人都体会过拖延给自己带来的焦虑感,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焦虑才是拖延的原因。当需要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,脑海里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,这些沉重的想法让人感到焦虑,也产生自我怀疑,导致无法进行下一步,拖延过后又让人感受到更加沉重的挫败感。
当冷静下来客观思考后就会发现,那些“困难”大多源于想象。找到产生焦虑的根源后,不妨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,不要过度担忧未知的结果。此外,为了确保工作时间得到充分利用,可通过规律睡眠、适度运动、正念冥想等习惯,让身心得到休息,以此缓解焦虑情绪。
4.主动寻求支持
如果出现反复拖延行为,不要独自硬扛。积极向医生、朋友或家人倾诉和求助,在支持性环境中更容易跨出开始的第一步。很多时候,只要勇敢迈出微小的一步,破解拖延的良性循环便在悄然间启动。